图片
发现腹部有硬块后,很多人的本能反应,就是对着那个硬块狠狠按。
为什么会这么做?
估计脑回路是这样的:胃老胀气,胃脘部有硬块,所以这个胀气肯定是胃脘部的硬块造成的,揉开这个硬块,胃胀就能好。
可惜这样的思路过于简单,因为胃胀气跟胃脘部的硬块,可能是同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造成的两个同时出现的结果而已。
举个常见的例子。夏天家里不开门窗,一段时间后,会特别闷热:闷 热。趁着傍晚天凉,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后,闷和热都减退,反过来说明,闷和热,其实不是闷造成热,或者热造成闷,而是空气不流通,房间里同时出现闷和热。
房间里空气不流通,可以出来闷热。身体内气机不畅通,可以出来胃胀气和胃脘部硬块。
建立起来这样的思路后,接下来的问题,就变成该怎么让身体的气机变得畅通起来?
推荐最简单的方法:按揉末端穴位,而且是手上的穴位和脚上的穴位配合着按揉。
譬如针灸里有名的开四关:太冲穴配合谷穴,应用得法,可以对付很多问题。我们借用过来,偏重于调节脾胃的升降气机时,可以单纯按揉左侧的太冲穴和右侧的合谷穴。
太冲穴在足厥阴肝经上,位置在脚背,性属阴而可升,尤其左侧太冲穴,升的力量更强一些。
合谷穴在手阳明大肠经上,位置在手掌虎口附近,性属阳而可降,尤其右侧合谷穴,降的力量强一点。
这是直接用穴位调整人体的升降气机,升降恢复,胃脘部的郁气得舒,很自然地就会打嗝、放屁,连着按揉几分钟后,再摸摸肚子,原来鼓得圆滚滚的肚子, 出乎意料甚至会变软、瘪下去一些。
用几句文绉绉的话,总结这个方法:脾胃气郁而升降失调时,可以调升降气机后,脾胃之郁自解。
反过来,在腹部按揉后,打嗝放屁、腹部变软,胃胀消失,可以叫解脾胃之郁后,升降气机自然恢复。
两种办法,一体两面,都应认为是脏腑按摩——用按摩的办法,实现了调理脏腑机能的效果。
很多人其实知道这些穴位,但是按不出来这样的效果,这是因为很多细节(或者说是秘诀)没有掌握。
像太冲穴,很多经常生闷气的人,太冲穴的标准位置,按揉之下,并没有明显的酸胀感,甚至会感觉按下去是空空的感觉。
为什么会这样?
经常生闷气的人,肋下很硬,呼吸都不能沉到底,产品展示这是气被长期堆在上焦所致。对应的穴位,太冲穴,也会因为长期的闷气不断,而被顶得脱离正常的标准位置——要循经向太冲高一点的地方,刚好是肌腱分叉的地方仔细探寻,才能找到明显的压痛点,这里按开后,胸口的闷气会明显松开。
结合图片再解释一下:
图片
点开分叉处——被顶上去的太冲穴,有时会观察到很神奇的变化。以前遇到一个二十出头的男生,长期闷气,肝郁明显,同时很胆小。他的胆小不仅能看出来,还摸得到:胆俞穴凹陷,而且小腿上胆经分布之处无毛(其他地方毛发较旺盛)。
帮他点开这个分叉处的痛点(脑补一番杀猪现场)后,他有几个变化:不再胆小,甚至有点胆气雄浑的感觉,很少犹豫不决,胆俞穴鼓起(背腧穴以微微鼓起为健康状态),最神奇的是几个月后他的小腿胆经所过的皮部都长出正常的毛发来。
这是肝郁日久,波及胆和胆经,胆经气血亏虚,不能滋养毛发。点对穴位后,身体气血分布谐和,自然恢复健康状态。
如果已经肝郁化火,容易脸上红,容易眼睛角膜炎,要采用另一个按揉方法:从肌腱分叉处一路点到行间穴,单方向重复点按。请看下图:
图片
这是关于太冲穴的按揉方法,同时要记住,点揉太冲穴主要可以解掉胸闷。
如果不是胸口闷,而是胸骨下方的心下鼓胀、憋闷,可以按揉手臂内侧的少海穴。
图片
按揉少海穴的方法,曲臂,找到肘窝内侧的少海穴,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按揉。
要记得,切不可把少海理解成一个点,而应该理解成一片区域。有的人按这里的硬块就米粒大小,厉害的人按这里的硬块,甚至有乒乓球大小。不要着急马上给按开,要耐心一点,从各个角度、穴位附近各个区域,最痛的地方切入按。按得手指酸,休息一下,换边按另一侧的少海区。
很多人按少海时,肚子就开始咕噜咕噜响个不停,变松变软。这是病已波及心,或者是心火内攻,因而揉开心经的淤堵段,效果明显。
再分享一个对治咽喉的区域:大陵区。
图片
大陵穴在手腕内侧正中间,如果把手握拳时看成头,手臂看成身体,大陵的位置正好是咽喉。这是全息的对应看法。
按揉时要注意,不要只盯着大陵穴按揉,而应该连着掌根一起按。掌根的位置,在手内八卦里对应着坎卦,对应着肾。
图片
容易咽干、咽痒、咽痛,或者有慢性咽炎的人,这个区域按着容易有疙瘩感,可以每天抽空按几分钟。
图片
大陵区一般按着痛感不强,不要特别追求痛感,简单按够两三分钟就好。
对穴位的内涵和运用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参考高式国这本书: